首页 Asmr资讯正文

道家思想登峰造极的强者-范蠡

Asmrr Asmr资讯 2021-02-07 08:01:34 1445 0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一)早年生活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 幼时家境贫寒。

  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 十几岁就学富五车。

  更难得的还不是他学识渊博,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常常语出惊人,让人目瞪口呆,常与大众的观点不同,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认为他特立独行,异于常人。

  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范蠡在进行深入思考,只是常人无法理解而言。

  范蠡和文种都属于小有名气的人。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相约要建立功业,成就一番事业。

  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

  只有有背景的才可以入仕途,草根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阶级固化严重。

  范蠡和文种不甘心年华和志气被慢慢消磨,25岁的范蠡和文种于是投奔越国为官。

  时代背景:为什么投奔越国?

  春秋中叶时期晋楚两国都是霸主级别的,晋楚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和越之间战争不断。

  二 )兴越灭吴

  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越国有那么多的才智之士,范蠡和文种年纪轻,名声不高,也没有显赫背景。所以只是做一些琐事的小事情。

  远大的志向需要漫长的等待和忍耐。等待机会,于忍耐中磨砺意志。

  在越国的这18年里面,范蠡和文种凭借过人的才华和能力慢慢崭露头角,终于获得了帮助勾践出谋划策的机会,但还是没有被重用。

  小马哥说:“我等了3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

  范蠡说:“我等了18年,就是要等一个说话的机会”。

  在范蠡43岁这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打算报杀父之仇,勾践打算先下手为强。

  范蠡劝谏,越王勾践一意孤行,最后兵败会稽山。勾践非常绝望,感觉自己再也没有翻身机会,甚至想去自杀。

  挫折使弱者越弱,强者越强

  当时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战败的痛苦中,但是范蠡不同,他深知强弱可以相互转化,自己真正的机会来了。

  于是范蠡对勾践说,身处逆境的时候,世界上无人能够助你援你。

  这种情况下,要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舍人所不能舍、苦人所不能苦。

  只有这样,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况越国还有我们可以帮你。于是勾践开始重用和信任范蠡,任命范蠡为上大夫。

  从这一刻起,勾践复仇的怒焰产生的意志加上范蠡等人的才能,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范蠡成为上大夫以后,建议勾践对外假装臣服吴王,对内悄悄发展壮大。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

  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

  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

  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

  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

  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

  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

  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7年后,打算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这一年范蠡50岁了。

  两年后,吴再次伐齐,攻占了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越王君臣不停的贿赂讨好吴人,进一步麻痹了吴人。

  但是伍子胥觉得越国伪装臣服,暗中练兵。夫差不听,矛盾激化后,伍子胥被杀。这一年范蠡52岁了。

  又两年后,吴王在黄池会见诸侯,吴国的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下老弱和太子守城。

  勾践又去问范蠡,范蠡说时机可以了。于是发兵伐吴,吴国留下的老幼无力抵抗,败北,吴国太子然后被杀了。

  吴王知道国内巨变后,为了避免多线作战,没办法,于是让人带着厚礼请求和解,越国计算了一下现在还灭不了吴,于是暂且和平相处。这一年范蠡54岁了。

  三年后,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这一年范蠡57岁了。

  一年后,三月份,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这一年范蠡58岁了。

  三年后,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这一年范蠡61岁了。

  两年后,年底,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这一年范蠡63岁了。

  终于范蠡用了38年助越灭吴,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前面18年的努力只是为了能有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的机会,后面20年全部在实施自己的志向,对外麻痹吴国,对内猥琐发育,积攒力量,最后先蚕食后吞并了吴国。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范蠡没有被巨大的成功冲昏理智,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当前局势:现在越国的威胁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强大有威胁的离得远,离得近的都是弱小的国家,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自古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

  加之多年的相处和观察,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于是产生功成身退的念头。

  将离去之前,范蠡对好友文种说越王将来会诛戮你的,应该早做打算。文种不以为然。

  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范蠡毅然向勾践辞官。

  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执意要离开。

  勾践执意挽留又以范蠡家人相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

  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几天后,范蠡携妻儿离去,前往齐国。

  范蠡为什么要散尽家财呢?

  首先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既然打算辞官离去,那么知道他要离开了,觊觎这些家财的人必然会起坏心思,从而引发危险,范蠡连高官都舍了,更何况家财。

  范蠡离去时给好友文种写信告诉他一些“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和物盛而衰,适时进退的道理。

  以及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

  今若不走,以后反为所害。但终究口说无凭,文种还是不信。(最后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因为同僚的嫉妒污蔑以及越王勾践的猜忌而死)。

  其实让60岁左右的文种放弃所有从头开始,相信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抉择都会和文种一样,不肯轻易撒手已有的富贵吧。

  想想也是,38年努力奋斗,付出多少心血,换来的成果,只要心里面有那么一丝幻想,都不会撒手的,通常会自我安慰。

  例如越王勾践惦记我的劳苦功高,我应该能善终,就算不因为功劳,看在38年里面13870天,天天一起吃饭,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流汗,一起相互鼓励,总有感情吧。

  总有那么一丝丝侥幸让自己让自己觉得可以抵抗“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的命运。

  其实想想看也是纵观几千年有几人能得善终。大概最出名的就是范蠡和张良了吧。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

  刘邦和勾践在封赏群臣时,范蠡和张良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放弃。

  一个拒绝了继续辅佐越王勾践的机会,一个拒绝了齐地的封赏,只要了一块很小的地方,就是张良当年和刘邦相识的地方。

  他们都选择了放弃利益,远离纷争,常人眼中的万户侯,在他们眼中是将军冢。

  三)经商致富

  63岁的范蠡抵达齐国后,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

  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

  范蠡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

  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做工。

  而在商品销售上,范蠡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在专卖商品的过程中,让别人多赚,自己则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并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

  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

  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详的征兆啊”。

  他归还了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

  散尽家财后,他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急流勇退。

  这是范蠡第二次散尽家财,有了财富的范蠡没有相应的武力保护,本来可以低调发展,但是齐王的宰相之高位把他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当时法律没有现在健全,强盗很多。所以当时范蠡的处境不啻于稚子怀千金于闹市之上。

  再加上齐王把宰相之高位给范蠡,定然会给范蠡招来窥视宰相之位的官员的嫉恨。

  而且范蠡在齐国没有建功立业,别人也不会服气。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如果贪婪的官员做一下小动作,比如让人假扮盗匪抢劫范蠡,或者怂恿别人去偷,一旦和范蠡的人发生冲突,那么范蠡和族人就要有人员伤亡了。

  于是范蠡邀请来朋友乡人以及周围的贫苦百姓,当着大家的面散尽家财,只留一些容易携带,而且从外面看起来不容易被发觉的珠玉作为以后的发家资本。

  散尽家财后他担心再出变故,于是连夜走小道离开了齐国。

  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迁至定陶,定陶是天下的经商之地,富豪多,安全,所以范蠡打算在这扎根。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道德经》

  范蠡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

  没出几年,范蠡通过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

  但凡道家思想集大成者,普遍特点是都比较长寿,上古的圣贤大多能够活到一百岁。而现在的人所追求的长命百岁,他们轻松的做到了。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内经 -素问》

  纵观范蠡的一生,道家思想有很重的占比。

  范蠡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和谐统一的天道和人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总结:

  在屌丝之苦和强者之路里面提到了,强者之路的三部曲:大志向,大才能,大机会。

  所有强者的共同特点:自强不息和理智。

  自强不息提供动力,不至于让人在挫折和平凡的岁月中消沉,而理智让人把握方向,不至于努力前功尽弃。而强者和弱者的区别也在于这两点。

  人按照强弱可以分成四类人:(强和弱代表目前的资源和能量)

  第一类:有强者之心的强者。这类人会恒强,大部分的创一代是这类人。

  第二类:有弱者之心的强者。这类人的命运飘忽不定,完全看运气,大部分是二代,三代。

  第三类:有强者之心的弱者。这类人是潜力股,以后会发展起来,但是需要时间,和机会。

  第四类:有弱者之心的弱者。这类人会恒弱,大部分是底层的屌丝。基本上永坠轮回了。

  当一个强者想要利用得之不易的机会抵达成功的时候,这个时候,来竞争的都是强者,但是强者也分三等。

  在竞争的海选阶段,开始淘汰人级强者,在半决赛时开始淘汰地级强者,在决赛的时候开始淘汰天级强者,最终决赛的胜负归谁呢?

  都是天级强者,就看同时代参加决赛的强者的差距,如果差距非常小,大家都奈何不了彼此,如果有一定差距,那么更强的那个获胜,所以这个时候有运气这种缥缈的东西掺杂里面。

  同时代的一个强者始终奈何不了另外一个,就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

  所以我只讲强弱学,不讲成功学,而且强弱是会互相转化,无恒强也无恒弱。

  成功则是比较缥缈的,掺杂的因素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

  为什么我喜欢写关于草根的呢,因为草根都是从无到有,而权贵都是从有到大有或小有。

  没有体会一无所有的人不会知道无代表什么,他们只会觉得现在拥有的理所应当,本来如此。

  当阶级固化后,强者之路的第三阶段-机会就被堵住了,这个时候机会会变得非常少,底层的人没有晋升通道就会绝望。

  而通常人为了抵抗这种绝望,会自我安慰各种什么佛系什么平淡是真之类的的就产生了。

  这个时候任凭你本事通天也无能为力,先天条件不足非人力和意志可以改变。

  如果说强者三部曲是志向,才能,机会,那么成功四部曲就是志向,才能,机会,运气。

  当你最终的对手比你弱的多的时候,成功唾手可得,例如刘邦项羽,刘邦7年定天下。

  而当你最终的对手和你差不多的时候,大家常常打成平局,例如曹操,刘备,孙权,一辈子都统一不了。

猜你喜欢:

虎牙主播众乐圈圈钞票枪舔耳耳骚福利视频3部298MB

みやぢASMR 穿着浴衣…治愈你的心灵♪【掏耳朵、心音等】

震惊!丸子君秒变绿鱼头

晚上经常做梦,睡不好怎么办?

难得的轩子巨2兔的两部舔耳福利ASMR

范蠡登峰造极道家强者思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144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